——区语文教研员夏智老师来校指导
2023年4月4日,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夏智老师应邀莅临我校进行学科教研指导。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课 堂 指 导
首先,夏智老师在七年级4班执教了一堂示范课——与学生一起学习杨绛的《老王》一文。课上,夏老师首先提问“在你眼中的老王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了解同学们的阅读体会。从外在形象“田螺眼”的丑与同学们读出的“善良”的内在美形成对照,引出另一个人物“我”的形象特点。夏老师关注到“写人文章的情感是一条线”,作者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如何?自然引出最后一句“愧怍”一词。“愧怍”一词如何体现?夏老师围绕同学们抓住的特殊语句,逐句分析点播,带领同学们沉浸语境中,进行“深入阅读”的尝试,同学们在引导中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接着让同学们在文本中继续寻找特殊语句,思考其特殊的遣词造句的用意,在交流中感受情感态度的“变”,从物质—情感—精神,进一步结合背景体会在那段特殊时期作者自己情感付出中的不平等而产生的“愧怍”之情。这篇散文教学点多,难度也较高,在夏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点拨和引领下,同学们沉浸文本,调动思维,展开讨论,有所思考,受益匪浅。
交 流 指 导
示范课后,夏智老师与组内语文教师进行了交流指导。夏老师基于“思维·意志·品质”的理念,强调更注重学生深度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建构,提供学生思考的路径,注重课堂的生成,以学生,课堂,文本三维一体,激发学生兴趣与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勉励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下功夫在文本阅读上,备课中学会站在学生所得换位思考,并在课堂教学中给与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最后,夏老师又对不同年级开展这篇课文教学的教学重点、目标展开互动,并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老师的疑惑提出了中肯和可行性的建议,在交流中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研讨,彼此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脚步是匆忙的,但要有所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提醒教师回归教学原点,构建本真课堂,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还需要我们循着语文教学的本真,踏实、扎实地前进,真教,真学,真成长!
(撰稿人:彭镇中学 周丹红)
- 上一篇:展风采 促成长
- 下一篇:聚焦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