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彭镇学校2017学年课程计划
日期:2017-11-20 00:00:00  作者:  来源:  浏览量:4826
一、学校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
彭镇学校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创办于1964年8月,前身是彭镇中学,地址位于彭镇彭庙村999号,2002年8月,彭镇中学与彭镇中心小学合并,成立了九年一贯制的彭镇学校。2010年8月,与小学部拆分,2012年9月1日,学校迁入位于临港泥城彩云路的新校园,现有教学班23个,专任教师62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5人,区骨干教师3人,35岁以下教师22人。
2、优势分析:
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只有立足课堂,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积极转变观念,潜心钻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语音室、多媒体室、电脑房、理化生科实验室、劳技室、书法室等专用教室齐全,班班配备多媒体设备,今年又配建了录播室,齐全的设施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硬件条件。
随着上海临港泥城产业区的进一步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到来,为我校带来了充足的生源。地区百姓民风纯朴,加上多年来,我校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德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格逐步养成。
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确立了“办质朴教育,育纯朴学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纯朴、勤奋、善良的人文环境,在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协力下,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存在问题:
生源人数迅速增加,质量整体下降。生源情况复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很难随班就读,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学校家长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普遍文化层次和基本素质较低,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缺乏与学校的联系,很少过问子女的在校情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同时特殊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家长对孩子缺乏教育指导和必要监护,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良,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较弱。
随着生源的增加,师资面临不足,新教师的不断引入,还需要有一个成长期。同时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现象还有待逐步转变,从教师队伍本身来看,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原来的教育观念、教育习惯、思维模式不易改变,缺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尝试,骨干教师相对缺乏,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整体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学习实践和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积极夯实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结合学校地域文化、教师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因地制宜开发学校的拓展型课程,积极开设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努力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二)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优良,业务精湛,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备,能有效地解读和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实践和开发能力,指导与管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在区域层面有一定影响力。
(三)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四有”初中学生: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具有刻苦、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2017学年度课程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现有学生的特点、师资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三类课程。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课程理念,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语    文 4 4 4 4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思想品德 1 1 2 2
科    学 2 3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    理 2 2    
历    史   2 2  
社    会       2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2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劳动技术 2 2 1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6 26 27 27




学科类、活动类
(含体育活动)
5 5 4 4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探究型课程 2 2 2 2
晨会或午会 每天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说明:
1、各年级每天安排20分钟的晨会和午会,每周三、四为全校性专题教育,由德育处总体负责,其余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负责。
2、6—8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写字活动,由语文老师具体负责。
3、学校根据实际对七、八年级的劳技课程作了调整,保持总课时数不变。 
4、全校每天安排时间约为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保健活动;每周安排两次时间为40分钟的体育活动。 
5、探究型课程按课程计划进行,以探究学习包课程和学科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渗透探究性学习,同时把探究性学习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四、课程实施
1、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由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社会、信息科技、劳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身等课程构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学生基础,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业基础、接受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分类辅导,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让每个学生学有满足,学有进步。同时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使课堂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并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责任教育,引导教师在爱岗敬业中弘扬师爱,体现责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理解责任,学会承担。
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对新课程的研究,加强课例和案例研究,优化教学五环节,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研职能,通过集体备课共享集体智慧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听课评课,促进同伴间共同提高,通过专题学习和反思讨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落实学校减负措施,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努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拓展型课程
学校拓展型课程由学科、活动类和德育专题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部分组成,学科部分包括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拓展两部分。课程的实施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个性的张扬,能学有所长。
拓展型课程设置:
类型 名称 年级 形式 课时(周) 负责
学科类 写字 六、七、八 教师走班 1 语文备课组
现代文阅读 教师走班 1
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走班 1 数学备课组
数学思维 教师走班  
数学解题指导 八、九 教师走班 1
英语朗读与听力 六、七 教师走班 1 英语备课组
英语阅读指导 八、九 教师走班 1
艺体
科类
诗歌朗诵 学生走班 1 张云龙
生活中的科学 学生走班 1 严陶佳
科学伴我行 学生走班 1 王梦洁
经典诵读 学生走班 1 李思裔
纸艺创作 学生走班 1 潘晓红
羽毛球 学生走班 1 苏秋忠
篮球部落 学生走班 1 刘佟
素描绘画 学生走班 1 吴佳奕
口语交际 学生走班 1 胡冬琴
名著赏析 学生走班 1 瞿惜聪
棋类博弈 学生走班 1 顾勇
法制在线 学生走班 1 朱佩红
书法天地 学生走班 1 周丹红
古筝雅韵 学生走班 1 张梅
布艺绣秀 学生走班 1 沈俊敏
趣味编程 学生走班 1 朱曾
英文歌曲欣赏 学生走班 1 顾静红
开心编织 学生走班 1 胡素英
中华书法 学生走班 1 张春红
棋乐无穷 学生走班 1 任海兆
书法乐园 学生走班 1 张建国
佳丽旅游 学生走班 1 董佳丽
硬笔书法 学生走班 1 王妍蕾
金融与理财 学生走班 1 吴月
专题  教育类
 
 
民防 教师走班 1 朱曾
任海兆
德育处
心理 教师走班 1
安全教育 六、七、八、九 班会
晨会
 
3/学期
法制教育 八、九 3/学期
廉洁教育 六、七、八、九 2/学期
文明礼仪教育 六、七 2/学期
环境教育 六、七、八、九 2/学期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六、七、八、九 3/学期
民族团结教育 七、八 2/学期
人口教育 六、七、八、九 3/学期
时事教育 六、七、八、九 0.5/周
健康教育 六、七、八、九 0.5/周
社会实践类 主题活动 六、七、八、九 社区活动
军训
科艺节
社会实践等
校内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军训 六、七、八、九
社会考察 六、七、八、九
 
3、探究型课程
学校探究型课程一方面以探究型学习包为主要教材,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强调课内外的结合,另一方面渗透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学生体验、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探究型课程设置:
名称 年级 课时(周) 负责
阅读探究 1 张建国
探究型学习包1 1 金花
数学探究 1 吕长青
探究型学习包2 1 张春红
探究型学习包3 1 潘晓红
生活中的物理 1 韩荣
物理实验探究 1 董芳
化学实验探究 1 王梦洁
五、课程的管理和保障
1、建立以校长室为领导的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决策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方案,加强课程管理,构建教务处、德育处、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多个层面的课程执行工作网络,提高学校课程执行力;建立课程管理的相应配套制度,合理调配学校资源,确保课程实施对硬件设施的具体要求,将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落到实处。
2、加强课程实施的研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行为,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质量;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制度,并加强监控、反馈,保证课程教学按计划运行和实施;全面落实减负措施,不随意增减课时,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集体补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本化培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并形成共识,提高全体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有效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好校内师资,同时挖掘家长及社区资源、周边公共场馆设施等,加强学校与各方的联系,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
七、课程评价
学校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参与性、发展性。
1.积极贯彻执行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与实施《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结合,做到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统一。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质疑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结合《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优、良、合格、或须努力的评价。
2.学校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和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考核。通过深入课堂,推门听课,随机听取教学情况,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检查,教学质量分析等措施,了解、评价教师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激发教师的课程开发的兴趣,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3.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满意度”评估,了解学校在国家课程实施中的达成度与适应度,并提出课程实施的整改措施。
4.做好学生的成绩检测和操作、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课程实施效果,加强教学研讨与交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5.注重对学生过程性的、多元化的激励评价,体现参与态度、过程体验、学习成果等动态发展的评价方式,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科学、客观、公正地对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
 
 
上海市彭镇学校
2017.8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4826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