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研讨活动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双减”政策下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高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组于12月7日集中中会议室开展“聚焦‘教-学-评’一体,探索课堂新实践”的研讨活动。
六年级主题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写作教学实践案例”,黄欣童老师首先分析六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现状,写作能力较薄弱是因为下笔难,畏惧写作;二是落笔乱,写作思路混乱。
针对以上的学情,六年级组设立了教学目标,六年级首先还是要在教学的实践中,首先是利用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把写作教学融于日常课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课后,学生按照老师教学的方法,包括教材习作单元中的写作方法和行文思路思维导图构建方法,仿照范文进行片段式写作训练或进行相同大主题的大纲梳理。
通过教和学的环节后,最后要进行评,评不仅是检测教和学的成果,也是要通过评来促进学和教,评不只是单纯地老师评,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的过程中,这样评的作用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学中。
七年级主题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关于《西游记》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陆晶晶老师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有效组织和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逆向教学设计理论,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才能推动学生真阅读、深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预设学习结果-确定评估方法-规划教学过程。
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而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其次,确定对应的评价任务。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两个具体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分别将两个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细化为从浅到深四个层级的表现标准,引导学生在学前和学后分别进行自评。
最后,规划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应基于学习目标,将教学过程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范畴中去思考、设计。针对《西游记》的读中推动,教师应在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方案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
八年级主题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单篇文本教学探究,倪燕磊老师首先强调大处着眼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节课要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学教评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背影》是在回忆中呈现情感,以“背影”为线索,以祖母去世和父亲赋闲为背景,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雕琢、心理的刻画和双重叙述视角的运用,回忆往事,言情怀人,耐人寻味。《背影》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体会父子间的深情,特别是“我”的情感态度变化;2.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朴素真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活动,
结合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了两个主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一是读文本,找寻矛盾处,体会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如开头的“不相见”和结尾的“不知何时能再相见”。二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感受父对子的爱和子对父的悔。
最后,围绕目标落实教学评价,评价是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导向要明确,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九年级主题为“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探究,周丹红老师首先阐释概念并分析“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她认为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学设计与教学现状脱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完成存在偏差,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
接着,她指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应该共同指向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写作教学之中,即为教师通过教学生写作知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取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她分别阐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贴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过程、融合多方因素的教学评价。
最后,她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片段为例,分析如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通过此次活动,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聚焦“教学评一体化”的新理念,努力构建和实践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