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生根发芽(任海兆)
日期:2015-05-28 00:00:00  作者:  来源:  浏览量:5775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这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新时代,我认为这个"",即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大“道”,所以,教师应当学习领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生根、发芽。 

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需要一种“共享”的价值体系认同,在中国,最适合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作为教师,可以让日常教育行为的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育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起点,是目的,是教育的归宿。不是手段、更不是我们实现功利的工具。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我们更多地更真实更真诚地思考我们的学生观与教学观。理解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以人为本,就需要真正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本质。

我们面前的学生,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倡导人性和弘扬个性。叶澜教授说: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其次,他还是个孩子,不是“未长大的成人”,孩子有他自己成长的自然的一套规律体系,我们不能以爱、责任的名义用非道德的方式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也不能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第三,他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必须以道德的方式、尊重生命成长的秩序,为孩子的成长、成功进行激发、唤醒和有效的引领。

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将课堂教学的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相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融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教材,有计划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教材,走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身体力行,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为此,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而不懈奋斗!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5775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