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估内容 |
Ⅰ-1
办学思路
|
Ⅱ-1
办学理念 |
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能体现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师生成长需求,得到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响应。 |
Ⅱ-2
发展规划
|
学校各项工作能围绕办学理念开展,学校的办学理念能融入学校的发展规划、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中。
根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制订适切学校自身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为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供保障。
学校及各职能部门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制订可实施的阶段性计划,并落实到位,成效显著。 |
Ⅱ-3
办学目标
|
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学生培养的目标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学校的个性。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基础、有措施、可检测。
学生培养目标体现社会需要、时代特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对办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能提供相应的措施,并切实组织实施。 |
Ⅰ-2
课程改革
|
Ⅱ-4
课程理念 |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基本理念。 |
Ⅱ-5
课程体系 |
学校依照《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学校发展目标、学校与社区资源条件、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普及、提高、发展的层次性原则规划和设计学校课程。
形成和完善 “三类课程”(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 |
Ⅱ-6
课程评价
|
学校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基本形成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对课程改革具有诊断问题、修正偏差、和引导方向的功能。 |
Ⅰ-3
教学工作
|
Ⅱ-7
教学观念 |
教师树立现代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并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尊重差异、回归基础、关注有效”成为师生共同的教学观念。 |
Ⅱ-8
常规管理 |
制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实践和贯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Ⅱ-9
课堂教学
|
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得到完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教与学相长。从“学”、“教”和“管”三个维度进行的提高学习质量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
Ⅱ-10
质量监控
|
构建多元教师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多元评价,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估。
实施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注重学业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发展性。
完善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阶段教学工作有分析、有小结、有反馈。 |
Ⅰ-4
德育工作
|
Ⅱ-11
德育课程
|
基本形成以“两纲教育”为核心的校本化德育课程框架,德育课程的形态完整,打造特色德育课程的工作持续推进。
学校德育课程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交往能力、提高身心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Ⅱ-12
常规管理 |
学校德育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常抓不懈,学生整体的行为规范与文明程度高,市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
Ⅱ-13
学生的校园生活 |
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以生生、师生为内核的“温馨教室”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主体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对外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考察活动中感悟生活、健康成长。
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学生在社团中发挥主体作用,涌现一批“品牌”社团。 |
Ⅱ-14
德育队伍
|
学校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选拔、培训、考核、奖励等机制,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高。加强学生干部队伍与团员队伍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制度健全,团员干部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 |
Ⅰ-5
教育科研与教育信息化
|
Ⅱ-15
教育科研
|
学校设置教科研中层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教科研管理制度,形成教科研激励机制。
学校围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目标,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并积极申报区、市级课题。学校课题研究有方案、有过程管理、有经费保障。积极争取校外专家的指导。
教师具有教强的教科研意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比例达到95%以上,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教科研素养与能力的骨干力量。 |
Ⅱ-16
教育信息化
|
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教师做到人手一台电脑,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学校配置网络教室,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高。
通过组织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网上学习与交流。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打造校内优质信息化建设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
Ⅰ-6
师资建设
|
Ⅱ-18
师德建设 |
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建设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教师爱岗敬业爱生,教师受到学生、家长的肯定与尊重。 |
Ⅱ-19
教师专业
发展
|
教师能根据学校的发展计划(规划)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明确、适且,有措施,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计划。
学校校本研修有年度实施方案(计划)、有过程管理、有评价、有总结。教师能100%完成校本研修学年任务。
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各种平台,教师对学校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服务满意度高。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
Ⅱ-20
师资水平 |
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教师学历100%达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70%。 |
|
Ⅱ-21
管理体制
|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健全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办学和规范办学。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使之更趋合理且符合学校发展要求。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党政工团形成合力,学校工作管理有序,富有成效。
坚持校务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信息渠道通畅。 |
Ⅰ-7
保障机制
|
Ⅱ-22
校园文化 |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Ⅱ-23
校园环境 |
调整绿化布置和空间布局,创建绿色校园。
学校的环境布置既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又体现当下师生风采,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